
草根新聞:據介紹,在常規淹水灌溉模式下,水稻灌溉需水量約佔中國年灌溉用水總量65%。在當前人口增長和水環境退化的大背景下,水稻生產不僅需要保證產量,還需應對水資源短缺及水稻生產引發的各種環境問題。 中國目前常見的稻田節水灌溉模式包括淺濕、間歇、控制和蓄雨灌溉。通過分析不同節水灌溉模式的適用條件和特點,研究人員構建了中國節水灌溉模式識別指標體系,包括土壤、氣候水文、地形和目標效率4類及土壤質地、土壤肥力、土壤鹽鹼度、降水、地下水位、地類/坡度和綜合效益7項指標。 基於指標體系和地理信息系統空間分析技術,研究人員繪製了4種節水灌溉模式潛在的應用空間分布圖。分布圖顯示,淺濕灌溉分佈最廣,適宜約90.03%的稻田區域;其次,是控制灌溉和間歇灌溉,適宜約23.33%的稻田區域;蓄雨灌溉適宜範圍約佔4.16%。這其中,一部分區域可以同時適合三種灌溉模式。5.81%的稻田區域因土壤鹽鹼化和肥力低下等因素,不適宜節水灌溉。 研究人員表示,節水灌溉在確保水稻穩產增產同時,可有效緩解水資源短缺、控制面源污染;同時還被證實有利於控制稻田溫室氣體排放、降低病蟲害風險等,值得推廣應用。 上述研究成果於近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《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》上。(完)【草根新聞】